該怎麼形容艾弗雷這個人呢?他出生時父親早已過世,母親更是冷漠的教人難以理解(強烈懷疑她有產後憂鬱症),雙胞胎姊姊只注意自己,唯一在乎且疼愛他的,就只有哥哥羅爾夫。我想艾弗雷之所以選擇瘦弱的男童,而非女童做為下手的目標,有一部分來自於他的戀父、戀兄情結,另一部分則來自於童年對於女性不愉快的經驗所致,他的世界完全以哥哥中心,因此當他發現哥哥也和父親一樣永遠地離開時,他無論如何也不肯接受。他開始變本加厲地玩弄小動物的生命,以期發現更多死亡,並從中獲得新的體驗,「生與死全操之在他,唯有他才擁有主控權」,這樣扭曲且偏差的價值觀,就此在他的心靈深處埋下種子。

 

    但惡魔也有偽裝成天使的時候,他待人謙和有禮,有股特殊的魅力,任何人都容易對他產生好感。他還擁有另一項特質,不管是兒時遭受欺凌,或在泳池面對稚嫩的男童時,他都很能忍耐,這點使得他相當自滿,一旦能保持自滿,當然就能沉得住氣,這也是他每隔三年才犯案的主因。

 

     艾弗雷和《香水》中的葛奴乙有很多相似之處。前者出生時的羊水是綠色的,後者出生在臭氣沖天滿是腐爛魚味的攤販下,打從一開始他們的出生就不被祝福,註定了弒母的命運;艾弗雷收集孩子的犬齒留作紀念,葛奴乙則以女人的體香,製作出最完美的香水,不同的是,艾弗雷享受稚嫩的身軀,以及操縱死亡的快感,葛奴乙則瘋狂地亟欲提煉出那專屬於他的味道,對女體毫無性致。謀殺,是他們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,當自我實現了,謀殺便會嘎然而止,只是在這之前,究竟還要再犧牲多少人。

 

    相信你已經猜到這是一本犯罪小說,作者一開始便已表明兇手是誰,或許你會狐疑這樣一來讀者不就失去像偵探般抽絲剝繭的機會呢?我認為作者主旨在刻劃人物的心路歷程,如失去孩子的父母親,如何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遽變,以及能否在妻子(丈夫)與母親(父親)這兩種角色取得平衡……或許是角色眾多的關係,造成人物形象上的塑造不夠深刻鮮明,我本來以為瑪珂萊會和艾弗雷來場精采的鬥智角力,結果全靠安娜一步步地釐清事情的真相,不免有點懷疑警方的辦事能力,瑪珂萊千里迢迢趕來,換來的卻是另一條小生命的消逝。

 

    書末的結尾雖然大快人心,卻也帶有小小的感傷,這麼做,解脫究竟是受害者,還是加害者,闔上書本後,我仍在思考……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雜揉之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